洋字取名大吗,洋字取名好吗?

作者:臧德明

不知为什么,忽然想写一篇灯的变迁。自从老祖宗学会了钻木取火,灯就成了人类离不开的照明工具。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灯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灯具的变迁不仅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也书写着人类文明的历史。

洋字取名大吗,洋字取名好吗?

我是共和国同龄人,在我出生的时候,老家巢湖市黄麓镇的名字叫桐荫镇。那时,普通人家的照明工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灯盏,一种是洋蜡烛。在我记事的时候,因为是建国初期,物资十分匮乏,许多生活日用品多为进口的,所以名字前面都要带一个洋字,比如洋火(火柴)、洋烟、洋钉、洋铁、洋油、洋船、洋油灯等等。

灯盏是由油盏、灯柱、底坐三个部分组成,用土陶烧制而成,样子虽然不是很好看,但价格却非常便宜。灯盏使用时,将桐油、香油、豆油或其它植物油倒入油盏,用买来的像黄豆芽一般的白色灯草在油盏里浸上油,拉出一小节伸出油盏的沿口,擦根洋火点燃,蚕豆大小的黄色火苗就闪亮了起来。灯盏移动起来也很方便,一手抓住灯柱上的灯耳,一手挡着灯苗不被风吹灭,灯随人走,而且灶台上、凉床上、桌子上、茶几上甚至板凳上都可以摆放。后来由于灯草需用钱购买,普通人家都自家用细棉纱搓成灯芯,效果也很好,而且比灯草还耐用。不过,灯盏照明比较昏暗,使用不好还很费油,于是大人们就常把那些好斗、刻薄的人比作“不是省油的灯”。

洋字取名大吗,洋字取名好吗?

那时什么娱乐活动也没有,到了晚上,一家人便围坐在灯盏下。父亲总是先把他的大烟斗装满烟叶,对着跳动的火苗点燃,然后巴哒巴哒地吸着。母亲总是不得闲,不是在灯光下为我们补衣服,就是为我们纳鞋底,她还时不时用针尖挑掉棉纱灯芯结炭的部分,让灯恢复明亮。小孩子们则在灯盏下打闹,看小画书或听大人讲故事。那种祥和温馨的场景,在今天的许多人家恐怕已经成了豪华的奢侈品。

普通人家和灯盏同时使用的还有石蜡制作的洋蜡烛。当时的蜡烛分为红白两种,有大中小三种规格。红白蜡烛都可以作为照明工具,但在有的场合就不同了。比如过年、做寿、结婚、敬佛、敬财神、敬关老爷都要用红蜡烛,所谓洞房花烛指的就是红蜡烛,而为去世老人守灵则要用白蜡烛。因为洋蜡烛燃烧较快,价格又不便宜,所以一般人家都是作为备用照明工具。由蜡烛派生的照明工具还有灯笼。当时的灯笼一般有红黄两种,多为腰鼓型和圆型。灯罩用细篦编成,外面糊上油纸。点燃蜡烛 插入灯座上的尖钉上,罩好灯罩就可提在手里照明了。黄灯笼一般是行人晚上走路时照明用,因有灯罩,蜡烛不易被风吹灭;红灯笼则是办喜事、过年用。记得小时候过年时,大人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小小的红灯笼,小孩子们提着红灯笼,都着急地盼着天黑。还没等到天全黑,就催着大人点燃蜡烛,十几个孩子提着红灯笼满街疯跑,挨家挨户散发拜年帖,比捡到金元宝还要开心。 

洋字取名大吗,洋字取名好吗?

1953年,发行了新版的人民币,浅绿色的5分钱纸币上印着一艘大洋船。大人们告诉我,那艘大洋船是装满了洋油送给我们的。大人的话,小孩子当然信以为真,以致我好几次晚上都梦见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的西洋人,开着装满洋油的大洋船,在蓝色的大海上冒着黑烟乘风破浪,向我们伟大的祖国开来。其实,小孩子喜欢做梦,大人也爱做梦。虽然梦多半是虚幻的,但善良的人们总是觉得有梦总比没梦的好。说不定那天凑了巧,还真的会梦想成真呢。

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给我梦着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过不多久,市面上的洋油一下子多了起来,价格也便宜了许多。与此同时,昔日大家人家才有的那种洋油灯,乡下人称作罩子灯的,也开始大量生产,且价格下降,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我家也买了个漂亮的罩子灯。罩子灯由玻璃灯座、洋铁灯头和玻璃灯罩三部分组成。将洋油倒进灯座,把小手指宽的扁扁棉纱灯芯通过灯头插入灯座浸上油,再通过灯头外面的旋扭调节好灯芯,点燃后罩上灯罩就可以了。罩子灯果然不同凡响,要比灯盏亮许多。美中不足的是,灯芯容易结炭需要经常修剪,灯罩容易熏黑需要经常擦拭。不过就普通人家来说,点洋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贵,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还是用灯盏照明,只有等家里来人了或者是过年过节了,才用罩子灯。有一次,我不记得过的什么节,晚上一家人坐在明亮的罩子灯下,特别的开心。那时家中也没有什么纱门纱窗,不一会,就有好多飞蛾围着灯光飞来飞去,并不断地向罩子灯灯口扑去。我习惯性的站起来用手去打飞蛾,不小心一下子把罩子灯打翻在桌子上,洋油淌了一地。万幸的是虽然罩子灯没打碎,但我还是被杀猪似地狠揍了一顿。

洋字取名大吗,洋字取名好吗?

大约过了一年多,新中国建设热气腾腾,很多商品开始自产,许多洋货的名字也因此去掉了“洋”字。比如洋油改为煤油,洋火改为火柴,洋船改为轮船,洋钉改为铁钉等等,所有“洋”字统统被扔进了太平洋。一字之改,改出了新中国的自信,也改出了中国人正在快速地减少对洋人的依赖。市面上煤油供应更多更便宜,镇上普通人家纷纷用起了罩子灯,灯盏也终于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在当时多灯并存的情况下,家里用的是什么灯,已成为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象征。当然,也有些还不够宽裕的人家,就自制煤油灯。自制煤油灯也很简单,用一个空墨水瓶洗净后倒入煤油,在瓶盖上钻个孔,卷一节铁皮筒,中间放入棉纱捻成的灯芯,从瓶盖上的圆孔中插入煤油中,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就制成了。这种自制的煤油灯不用花钱,虽然亮度不大,易冒黑烟,灯芯也容易结炭,但在当时的确解决了不少人家照明的需要。 

我记得和罩子灯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点煤油的“三星灯”,也叫马灯。马灯,是一种可以手提的煤油灯,骑马夜行时可以挂在马身上照明,因此而得名。马灯全封闭,不漏油,能防风雨,渔民们也普遍用这种灯作为“船 灯”和“桅灯”。马灯外面是铁制的筒架,下端有一油皿和灯头,配上一根灯芯,中间是一块玻璃罩,上面还有一根铁丝提手。马灯大多作为户外或单位开会时使用,因此,当时多为公家、渔民和有钱的人家才有,普通人家并不多见。

洋字取名大吗,洋字取名好吗?

值得一提的是,随后不久,又有了一种更为明亮的汽油灯。汽油灯下部为铁制或铜制的灯座,内装煤油,中间是玻璃罩。灯座上有打气管子,打进空气,把煤油从小孔中压出,形成雾状蒸汽,和空气混合后燃烧,使纱罩发出炽热光亮,因此被称作汽油灯。汽油灯比较昂贵,通常用于婚庆、露天戏场或开大会等,一般只有公家才有。

大约是1957年,终于传来了一个让全镇人十分振奋的好消息,桐荫镇要通电了。大人们纷纷面带笑容相互议论,喜气洋洋就像要过年似的。我们小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通电,看着大人高兴也就跟着瞎高兴。果然,不久我便从镇东头看到远远地有一排木制电杆笔直地向小镇埋了过来,两根电杆相距大约有四、五十米,每根电杆上都有一个木制的横梁,上面有三个白色的瓷瓶。那时,每天一放学,我们一群小孩子就跑得老远,看电工师傅架电线。只见电工师傅腰间系着一根皮制的安全带,两只脚上各扣着一个弯弯的脚铐,把脚铐扣在电竿上,眨眼功夫就飞也似的爬上杆顶,再用绳子从地上拉起大拇指粗的铝电线,牢牢地捆扎在横梁上的白瓷瓶上,直到三根电线全部拉直扎紧才算大功告成。电线一直拉到镇北头的变压器,电工师傅又开始在镇上统一布线,电线布到哪里,我们一群小屁孩子就跟到哪里。

最让我兴奋的时刻终于到来,那天三个电工师傅来到我家,为我家安装电灯。父亲给师傅们端茶递烟,我则跟屁虫似地跟在师付后面看热闹。只见三个师十分熟练地将筷子粗的紫色电线非常整齐地安装在墙上,并安上灯头、灯泡和拉线开关。直到三位师付检查确认室内电线安装完毕后,最后才由一位师付爬上梯子,将室内电线和室外主线对接,接好后喊了声“好了”,下面的师付一拉开关,电灯立即就亮了。看着这雪亮的电灯,我感到太神奇了。记得我家当时安了4盏电灯,堂屋里安的是25瓦灯泡,两个房间和厨房里安的是15瓦的灯泡。师付临走时和父亲说了许多,估计是在教他使用方法和安全事项。

洋字取名大吗,洋字取名好吗?

终于等到了天黑,父亲一拉堂屋的开关,灯泡立刻亮了起来,照得满屋雪亮,连地上的蚂蚁都能看见。这种一拉开关就亮,再拉开关就灭,不用油,也不用火柴点的电灯,让我感到太不可思议了!19世纪末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从此改写了人类照明的历史,此时他的伟大发明又彻底改变了我们家的照明历史。此后,大人们不断地警告我们小孩子不能碰电线,不能碰灯泡,要是被电到了就会被电死。母亲则经常编些“哪里哪里的小孩摸电线被电死”的故事吓唬我们,吓得我从来都不敢摸电线,更不敢摸灯泡。电灯的广泛使用,终于让红极一时的煤油灯退出了历史舞台,沦为了偶尔停电时才用一下的备用品。

灯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经历了不断的革新和变迁。我相信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灯还将会不断出现新的更加伟大的变革。从我记忆中的灯盏、蜡烛、灯笼、罩子灯、马灯、汽油灯、电灯到今天琳琅满目的各种高科技灯饰,已经成为时代文明进步和社会繁荣的见证。灯为我们驱逐黑暗,带来了光明;灯指引着我们的方向,照亮了我们的人生。中国人总是把伟人的思想比作指路明灯,足见灯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是多么的重要和神圣!

2018年8月5日于北京 最忆是巢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quming.com/34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