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字取名的寓意男孩(栎字取名的寓意及含义)

湖广渔夫·趣说方言

湖广渔夫前文《方言其实很“古雅”!您品品这些湖北话……》刊发后,反响强烈,特别在年轻网友中产生了震撼,他们纷纷留言:

“说起来很土,细品确实古味十足。”

孔子说,礼失而求诸野。农村方言反而保存了古韵。”

“我第一次发现方言里存在更文雅的用词,是我知道香菜的学名叫芫荽(yan sui),因为我妈不识字,但她一直把香菜叫‘盐须’这个音。”

……

应网友要求,湖广渔夫再与大家分享一些方言中的古雅词汇,如掣霍、颈项、?毛、摛手动脚、不佮人等。

写此稿时,正值2022年春节临近,过小年了。

这过小年,南方与北方也有差异,南方多为腊月二十四,北方却是二十三。南方、北方为何不一样,差了一天?

新华社: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历史更为悠久。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而关于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有一种说法是清朝皇帝为了节省开支,在腊月二十三祭祀火神的同时,也祭祀灶神。北方民间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形成了新的风俗。

简言之,本来小年是二十四,但北方受清朝皇室影响,变成了二十三。

南方、北方语言形成的差异,也跟这个小年风俗差异相类似。很多词汇南方承袭了古代汉语“古音古义”,但北方在民族大融合中发生了变化。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大力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方便全国各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十分必要。

但我们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需要了解下我们地方话的来历,这种了解,有助于我们学习普通话及理解古汉语,同时也是为了让年轻人尊重老辈人讲的方言,不要轻言老人讲的方言“好土”。

栎字取名的寓意男孩(栎字取名的寓意及含义)

(一)掣霍

闪电,湖北方言多说为“掣霍”,也有说为“掣闪”“霍闪”。

查资料,“掣霍”这个词汇早在唐代就有。“有钱莫掣霍,不得是奢华。乡里人儜恶,差科必破家。”这是唐初白话诗僧王梵志的诗句。诗中“掣霍”是引申义,指挥霍浪费。

掣,普通话注音“chè彻”,但湖北地方话有音变,有读为三声“扯”的,还有读二声的,另有读为“摄”的。

掣,基本字义是“一闪而过”。有成语“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

霍,音huò获,但湖北方言读一声或二声“豁”。

霍,字义是疾速、快,突然发生。

“霍地窜出一只猫,吓了我一跳。”

是“掣霍”,还是“掣豁”?豁,有“快,裂开”含义,闪电把天空撕开口子,也符合“豁”字义,但古诗文多用“霍”,用“掣霍”更为规范。

《西游记》第八十七回:“今日见有雷声霍闪,一齐跪下,头顶着香炉……”

从口语中“掣霍”表达看,“霍”可作名词指“闪电”。

“天上有霍,要下雨了。”

霍,还形容光闪动的样子,电光霍霍。

栎字取名的寓意男孩(栎字取名的寓意及含义)

(二)颈项

湖北方言把脖子说为“颈项”——头和躯干相连接的部分。

项,方言保留发古音“hàng 沆、夯”,不读“xiang向”。另外,说“颈项”时,后一个字“项”韵母发生音变,说成“颈晃huang”,也有地方说成“颈扛”“颈框”

湖北话“颈项”是个很古老、很规范的词汇,现在也属于普通话词语,虽然与普通话读音上有差别,但对应的字一样。

东汉说文解字》有“颈”、有“项”,但没有“脖”。

“脖”是后起字,为形声字,是颈的俗称。

文字源流:

颈jǐng,从巠从页,巠亦声。“页”指人头,“巠”意为“绷直”,“页”与“巠”联合起来表示“人头向上伸直”。本义:人头向上伸直时候看到的位于下巴和锁骨之间的组织,也就是脖子前的一部分,也指脖子。

项xiàng,本义指颈的后部,泛指脖子。

《说文解字》说:“项,头后也。从页,工声。”

看几个“项”字相关词汇。

项链:挂在颈上的链状首饰。

项圈:戴在颈部的环形饰物。

项背:颈项与背脊。

望其项背:看得见别人的颈项和后背。形容差距不大,能够赶得上。

引项受戮lù:伸长脖子等待被杀。

项圈,以前农村小男孩佩戴非常普遍,俗称“狗箍子”,一般用银元(白银)打造,象征富贵、健康。

栎字取名的寓意男孩(栎字取名的寓意及含义)

(三)轹li

“地上有个毛毛虫,快li死它。”

“li”——脚掌踏住用力碾轧,其本字是什么?

湖广渔夫认为,这个湖北、四川等西南官话常用词汇,来源于古汉字轹lì或躏lìn。

轹li,与“栎”同音,《新华字典》收录有,为三级汉字,不算生僻字。字义解释,属书面语,义一“车轮碾轧”,义二“欺压”。

组词:凌轹(欺压),轹谷(碾压稻谷等粮食)。

躏,与蔺、吝同音,字义与“轹”差不多,“使力的碾踏”,组词有蹂躏,躏蹂,躏践,横躏。

躏,古代也同“蹸”。

躏字有足字旁,构字合理,但音不合。综合字义、字音,湖北方言中表达碾踏的“li”应写为“轹”。轹,原义是车轮碾轧、滚压,后引申为脚掌碾踏,以及人的欺压行为。

《汉书·酷吏传序》:“刻轹宗室,侵辱功臣。”

刻轹,意思是欺凌,摧残。

轹,普通话注音为四声,方言读一声。

有专家把“li”表字为“躧”,字义字音不合。躧,基本字义指“鞋”,读音xǐ(洗)。

(四)摛chi

摛,音chī痴,方言“chī手动脚”的本字。

“说话就说话,不要摛手动脚!”——君子动口不动手。

摛手动脚,也说为摛脚动手,意思是毛手毛脚,打人。

栎字取名的寓意男孩(栎字取名的寓意及含义)

把手摛倒——把手伸出来。摛,在湖北口语里是伸出之义,其音其义符合《说文解字》相关解释。

“摛,舒也。从手离声。丑知切。”——《说文解字·卷十二·手部》。

《新华字典》收录有摛字,字义是“舒展,散布”,为三级汉字。

相关词汇:摛锦布绣,英名远摛,摛文。

(五)?jiu

?,音jiù救。方言有?筋、?毛等词汇。

?毛,即卷毛,弯曲的毛发。烫过的头发,谑称为“?毛一头”。

栎字取名的寓意男孩(栎字取名的寓意及含义)

?筋、歪?,形容人倔强。

?是古汉字。

《说文解字》:?,揉屈也(柔而屈之)。《唐韵》《集韵》居又切,音救。

方言“?毛”,音与义,承袭远古。

(六)佮gé

佮gé,方言发音go(郭),常用口头词汇。

他们俩不佮(不相容,不和)。

他佮不得人,或他不佮人(不容人,难相处)。

俗语:叫化子佮不得讨米的(比喻同类人之间不相容)。

这个方言词汇也是承袭了两千多年前的古汉语。

《说文解字》:合也。

佮:相合;通力合作。

不佮:不相合,不相容。

湖广渔夫在前文中讲过的几个方言词汇,芫荽、礓礤、窦里,也是很古雅。

芫荽,字典注音yán-sui(盐虽),但网友说实际发音“盐须”。s声母变成x声母,“虽”读成“须”,是西南官话正常发音。还有最常用的“说shuō”“水shuǐ”等字,西南官话发音,声母变为“x”。

北方人把芫荽称为香菜,是俗称。不少网友指出,芫荽说为香菜并不准确,一则芫荽与香葱、生姜一样,并不是“菜”,是作为佐料用;二则就算是菜,也不能独占“香菜”这个名称,因为香的菜很多啊,如韭菜、洋葱、大蒜、芹菜等。

礓礤jiāng-cǎ(江擦),与芫荽一样也是术语学名。

有的网友把房前屋后的台阶“jiāng踏”,写为“江踏”,这不准确,应写为“礓踏”

窦,音dòu豆。窦里,即里面,里边,内面。

塘窦里,水窦里,湾子窦里,在车子窦里……

窦,空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方言“窦里”,来自其本义,实为先秦雅言。

还有鄂东南把砍柴说为斫zhuo柴,筷子说为箸zhu,站住说为企qi倒、或徛ji倒,也是承袭古汉语。

(说明: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

钩沉乡愁民俗,聚焦城乡共荣

点“关注”,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quming.com/6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