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之道,象数相应,数理互通,一体三面,同出异语!
象,就是图像、形象、形状;数,是气数,我们使用数字的方式描绘事情和事物的进程、位置、阶段、状态等;理,就是事物判断推衍的逻辑方式。
伏羲一画开天地,易经的雏形就是图形(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字天书,后来才逐渐由象推数,又由象和数而及理。
而我们本篇要讲到的天干(与地支一起简称为干支),就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文之象的观测和研究。
干支符号的应用,是易学预测实践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很多事物的发展规律也都是通过干支来认知。
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天干象天,地支象地,天地因此得以定位。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所以天道与地道又决定了人道。
每一个天干或地支,都集合了世间万物不同的信息,有无限的延伸意义。
一旦我们了解了天干地支的本质意义,就能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干支体系在易学上的应用。
这篇文章,我们就从十天干第一位的“甲”字开始解起。
首先,我们从字义上来看“甲”。
天干地支的原始字义均来自于草木,而甲的意义,便是草木刚刚破土而出,还未萌发的样子。
此时的状态,是阳气在内而被阴气包裹。
《说文解字》里说:“东方之孟,易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种子破土冒出了地面,但还没有脱出硬壳儿。
脑袋上顶着一个硬壳儿,这样的形象就叫做“甲”。
想象一下“发豆芽”的过程,豆子下面长出了尾巴,上面还顶着个豆壳——
这就是“甲”字的象形图像。

在《康熙字典》里,“甲”字排在“田”部。
“田”字下面出了一个尾巴,就叫“甲”。
说明什么呢?
天的生命之气下潜,但还没有来得及申张,没有获得自由。
没有自由就从下边出来了,所以在上面就形成了“甲”。
“甲”字的另外一种看法,就是一个“十”字,外边画一个圈儿,把它圈住,看起来像个“田”字,但是下边没有尾巴。
甲骨文、金文,都是这个字形。

“甲者,皮开裂也,实象其裂纹也。”
“甲”,就是果实的外皮开裂,出现了一个“十”字形的纹,表示生命萌动就要破甲而出了。
因此 ,“甲”字的根本意思就是 “生命的萌动与出生”,有“开始、出端、起点”的意思。
比如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就是从“开始、开端、第一”衍生过来的。
古代头号的世家望族叫“甲族”、最显贵的豪宅叫“甲第”、科举考试第一就是中了“甲科” ……
于是,我们由“第一、开始”的意义又可以知道——
以甲寓人,就代表了有名望有身份,尊贵的人,代表了首领,长辈,领导,楷模;
以甲寓地,就代表了首都,省会,重要的部门,显眼的位置;
以甲寓物,就代表了贵重的物品;
以甲寓天,则代表了初春时节,甲在八卦之中又位于震位,震为雷,所以甲又为春雷……
由于“甲”是生命的初态,尚未脱开硬壳,所以“甲”又指古代战士穿的防护衣,比如说“甲胄”、“盔甲”、“ 铠甲”、“马甲”、“ 满城尽带黄金甲”。
再由此引申出动物身上起保护作用的硬壳,比如说“龟甲”、“ 甲鱼”、“ 甲虫”、“穿山甲”、“动物的爪甲”、“人的指甲”等等。

甲为铠甲、马甲,甲字形的顶端是平的,引申为平顶帽、武士穿的战袍,到了现代社会就是公检法部队等,所以甲又代表公职。
再从字形上理解,甲字下一竖好比钻头,引申为钉子、螺丝,表示一种钻劲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有了这个钻的意思,那么甲木命的人做事情就会目标比较专一,孜孜以求。
但是甲多了呢?就会因为过分专一,反而成一根筋了,就会比较执拗倔强。
甲为震雷。雷,迅疾刚健,所以甲木人,内在个性比较要强、刚毅、性急。
前面说了,甲有开始、尊贵的含义,那么人体部位哪部分与开始和尊贵对应呢?
有句话叫“从头开始”,还有句话叫“低下那尊贵的头颅”,所以,甲对应的是头部。
由头部我们又可以延伸出帽子等与头有关的物品。
而甲木又是参天大树,其形直、高、大,所以甲木也可以类比电线杆、高楼、桥梁、笔直的大路。
树木是生发的,枝枝叉叉,四处扩散,人体中神经的分布与树木的形状是一致的,所以甲可以表示神经。

某些情况下,“汉字同音就同意”。
所以甲和夹、荚同音同义,意思都是“天的生气下潜,被困在下面不得完全伸展之象”。
《礼记?月令》篇里说:“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但元气尚未脱甲。”
被夹在了硬壳的下面,所以得了一个“甲”的象,等待元气上升就成为“由”字了。
“由”字,有“由来”、“根源”、“ 自由”的意思,等到元气贯通,上下都出头了,又变成了一个“申”字,表示:“元气伸张,大有作为。”
所以“甲、由、申”这三个字,同属“田”部,“一气通三字”,所以它们实际上是一个字,都表示“生命之气的贯通”。
生命之气贯通下来,就变成了“乙”,我们下一篇再接着讲十天干之“乙”字。
继续阅读,相关文章↓↓↓
?以易经之“道”启迪智慧
?以易经之“术”助力人生
?知命以归根,寻定数之外的“变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quming.com/7514.html